top of page

搜尋
全部文章与资讯 All Articles & Posts


肢解中国正当时 Dissolution of China: The Time Is Ripe
By Timothy Huang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概念,几乎深深印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脑海中。共产党的反对者、中国的反对者、乃至中华民族的反对者们,几乎毫无保留地接受这一概念;即使是当中最极端的“支黑”,也在逻辑基础上将全体中国人当作一个整体进行批判和攻击...

Timothy Huang from Voice of Liberation
7月24日


发刊词: “六·四”终须忘 “June Fourth” Must Ultimately Be Forgotten
by Timothy Huang 每年六月四日,海外华人圈总会陷入一种莫名的、寂静的撕裂。一些人在热情地、甚至疯狂地纪念和朝拜他们一整代人的精神图腾,另一些人则在嘲讽之余,感叹“秀才造反,十年不成”——而这两波人,平常可能是并肩作战的战友,或者相谈甚欢的伙伴。尽...

Timothy Huang from Voice of Liberation
6月5日


Are We Obligated to Look for Trouble?眼前的落水儿童与孟加拉国的饥民——我们有找麻烦的义务吗?
By Timothy Huang 辛格认为对于眼前的落水儿童与远在孟加拉国的贫困人民应适用相同的原则,即“如果我们有能力避免坏事发生,而无需在道德上进行任何牺牲,我们就有道德义务去避免它”(1972:231)。他认为发达工业国家的人民有义务救助其他国家的穷人,正如他们有义务救助眼前的落水儿童一样(阿内森,2004)。这意味着,在某些情况下,道德要求我们就救助他人一事进行全球性的实质投入,而不局限于所在社区或政治国家(博尚,2016)。 辛格的比喻引起了较大争议。本文首先区分了眼前的落水儿童与孟加拉国的饥民之间就这一问题的根本性区别,在救助他们时,应当适用不同的道德准则。辛格误解了“牺牲”这一道德概念,为个体施加了过分的道德义务。救助义务是偶然产生的;没有任何人应该承担寻找其能救助的对象的义务。因此,辛格的理论缺乏说服力,这一过分的道德义务无助于帮助贫穷的人们。 落水儿童与孟加拉国济民之间的差异 辛格认为,人对于救助落水儿童和救助他国饥民负有同等义务,换言之,辛格似乎认为此二者之间的道德地位不存在差异

Timothy Huang from Voice of Liberation
10月14日


Why the Shackled American Market Remains Freer Than China’s
By Yang Xinghua & Timothy Huang 近来,坊间流行着一种说法:自由取决于对财产权的保护程度,进而,对财产权权能的干预越少,就越自由。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在左翼思潮下对于房地产、医疗、教育、以及各种商业经营施加了种种限制的欧美各国,已经比...
-
10月1日


我们可以从四川江油和尼泊尔的暴动中学到什么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Riots in Jiangyou, Si-chuan, and in Nepal
Timothy Huang 2025年8月,四川江油的市民因为一位少女遭霸凌以及对政府的相关处置的不满而上街抗议,旋即被镇压。两个月后,尼泊尔民众因为政府试图封禁多达26个世界主流社交媒体平台而暴动,最终迫使政府作出让步,军方接管政权。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哪些经...

Timothy Huang from Voice of Liberation
9月22日


为什么房地产税没有让房价归零 Why Property Tax Hasn’t Sent House Prices to Zero
By Yang Xinghua 近来,有数篇文章试图探讨税收与产权完整性、市场自由度之间的关系。据这些文章的观点,税率与后二者之间存在着严格的负相关关系,税收越高,产权完整性越差,市场自由度越低。其中,房产税的例子被反复提及。 ...
-
9月12日


自由市场下私营部门的自发退出机制The Private Sector's Voluntary Exit Mechanism under the Free Market
By Timothy Huang 自发性秩序下的自由市场并不排除个体自由选择的政府市场参与,也并不因为私营部门的自发退出而改变其经济自由与否的本质。本文将从以下角度说明这一论断:首先,特定市场领域的某些特点将最终导致自由的市场参与者出于自身的最大利益选择唯一...

Timothy Huang from Voice of Liberation
9月2日


海外华人应当如何改善形象?How Should Overseas Chinese Improve Their Reputation?
By Timothy Huang 近日,在伦敦大学学院(UCL)攻读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邹振浩因在中国和英国迷奸数十名女性并拍摄视频,而被伦敦当地法院判处终身监禁,最低服刑期限24年;且这一判决仅仅根据其中十名受害者的案件作出,检方已经确认,另有数十名受...

Timothy Huang from Voice of Liberation
8月15日


核讹诈的时代结束了 The End of the Era of Nuclear Blackmail
By Timothy Huang 长久以来,在人类付出数亿人的生命代价后所建立的二战后的国际秩序中,一直存在着一个异数:核武器。一些心机叵测的小国,倾全国之力,甚至付出巨大的本国人民的生命代价,制造出了勉强可用的核武器,从而对世界秩序的创立者和维护者构成...

Timothy Huang from Voice of Liberation
8月5日


An Interview with Ivan “Wu Feizhong”, a Principal UK-based Participant in the Shanghai Independence Movement “我要给上海人创造一套文字”:专访上海独立运动英国地区主要参与者Ivan“吴非中”
By Timothy Huang 上海独立运动是诸夏独立风潮中相当特别和洋气的一支,一直以文明、西化、专注本地区事务而在海外华裔异见者群体中独树一帜。2025年4月25日至27日,筹备近一年的上海独立大会在纽约举行并获得成功,在海内外引起巨大轰动。2025年夏,上海民族党...

Timothy Huang from Voice of Liberation
7月30日


掀翻压在自由市场身上的三座大山 Overthrowing the Three Great Burdens on the Free Market
在教育、医疗、国防这三个最具代表性的公共事业领域,自由市场将比任何国家干预主义的措施更好地实现所有社会成员——而不仅仅是优势群体——的相关利益。

Timothy Huang from Voice of Liberation
6月30日


欢迎王坚定先生加入《自由之声》杂志Welcome Mr. Jianding Wang to Voice of Liberation
我们衷心欢迎王坚定先生加入《自由之声》杂志团队。王先生长期关注中国社会与政治的发展动态,敢于直言,秉持独立思考的精神,在公共事务的讨论中始终展现出坚毅与坦诚。王坚定先生在本刊筹办过程中提供了重要帮助,并于本月正式加入本刊编辑团队。 We warmly welcome Mr....
-
6月26日


“国旗保护那些蔑视她的人”? Does the National Flag Protect Those Who Despise It?
言论自由是否包括了反对言论自由的自由?对于那些身在自由世界、享受言论自由却又大肆攻击所在国的价值观和制度的行为,我们又该怎么评判?这些国家又应该如何应对这种利用言论自由反对言论自由的行为呢?

Timothy Huang from Voice of Liberation
6月16日


“中国超级大使馆”缘何惹众怒 Why China's 'Super Embassy' Has Sparked Outrage
By Xin Tong 抗议中国政府于英国伦敦皇家铸币厂旧址兴建“超级大使馆”的集会活动在2025年进入新高潮。2025年2月8日、3月15日、5月3日,旅英华人群体于皇家铸币厂旧址外连续组织了三次大规模示威活动,每次参与者均达数千人。考虑到在英华人数量之少、华人群体政治参...
-
6月9日


《自由之声》创刊号准备就绪
在各方的不懈努力推动下,《自由之声Voice of Liberation》创刊号各项工作目前已经准备就绪,待六月择机正式发行。 我们衷心希望,本杂志将成为旅英华人的言论阵地,以区别于一切不懂得珍惜或利用来之不易的自由的团体或个人。正如我们一贯所承诺的那样,本杂志电子版将永久...

Timothy Huang from Voice of Liberation
5月11日


萤火计划 Firefly Initiative
一、项目介绍 “萤火计划”是由《自由之声》杂志发起、英国微光传媒 Weglimmer Media UK Ltd. 支持的一项理论扶持与写作训练项目,旨在提升海外华人参与现实政治的思想能力与文本表达水平。 该计划通过一对一理论指导、写作训练与作品发布支持,帮助有志于参与海外政...

Timothy Huang from Voice of Liberation
4月30日
bottom of page


